触摸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南安水头陈厝公厅晋主侧记
林语堂曾说:“文化”就是人们吃饭、睡觉、说话、各种习俗、仪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古建筑老街区被强拆,只是我们表面可以看到的文化消失,我们一些语言、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也正在我们眼前迅速地消失,厦门人不会说闽南话,上海人不会讲上海话,春节时我们也不再自己蒸年糕,而春联还是印刷的,压岁钱倒是和房价一样看涨。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水头,一个以石材闻名于世的经济发达的闽南小镇,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泉州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古代中原的文化习俗,有人说泉州人很迷信,敬畏鬼神,见庙就烧香,有难就求佛,其实外地人眼中的这些迷信在泉州人看来只是习俗而已,中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有的只是祖先留下的薪火相传的风俗习惯。
2012年我有幸参与了我家乡陈氏宗族公厅落成典礼的筹备及担任司仪的工作,从中感受和学习到许多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
我们水头陈姓宗族原居住在镇区东北方一个叫“埕边”的村落,一世祖“拾使公”原居福州,明嘉靖年间任泉州府参军(相当于现代的泉州市检察院院长)而赐住“瀛迁”(即现在的水头镇“埕边村),水头陈姓的始祖“懋瑞公”为“拾使公”的次子,后来移居水头街经商,开枝散叶,传到我这一“传”字辈已是第十九代了。所以我们的宗祠仍在埕边村,水头的祖屋不可称为宗祠,而称为“公厅”,意思为祭奉公妈祖先神明的厅堂。
陈氏公厅原是一座中轴对称,三层深进的典型闽南传统宫廷式大厝,为十世祖“荣珍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文革十年动乱时《族谱》遗失,具体年代已不可考。
古人建造住宅很讲究“风水气形”,其实这里包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气”简单地说就是大地之气和人体呼吸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追求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里平和。
我曾翻阅过一本有关风水的书籍,书中对于“气形”是这样解释的: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稳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所以堪舆风水的山家就根据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按“龙、穴、砂、水”这四类本身的条件及相互间的关系来确定住宅的基位和朝向。
原陈氏公厅坐东朝西,规制形式是地地道道的唐朝“皇宫起”古制建筑,与皇宫建筑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规制缩小而已。原陈氏公厅由“下落”、旷围、天井、两厢、护厝组成,“下落”和天井之间有一道“二门”隔开,我们从现存的七世祖“端吾公”的墓碑上可以看出,祖先是位有功名的秀才,所以大厝才可以有“二门”的建制,普通百姓是不可以?越的。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称之为“榉头”,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称为“大房”和“后房”,是主人的起居室;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起居室的大房及后房的房门通常用竹帘或布帘与外界隔开,天窗很小,光线幽暗;大厝左右两侧有护厝(俗称“护龙”)环护,作为厨房或储藏间之用。
秀才在古代可是个不易获取的荣耀称谓,状元更不像影视作品里那么容易中,秀才也不是遍地都是。
假如你穿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泉州府南安县三十九都的水头村,你想考取状元,你就必须通过这样的艰辛历程:
首先你要在二月份到县城南安参加每年一次的“县试”,然后再到泉州府参加“府试”,府试通过后再到福州参加三年两次的省级统考“院试”,院试通过后你才是“秀才”。这三次考试合称为“童试”。假如你考取了秀才,那你现在在村子里可威风了,虽然没有领政府的俸禄,也不是公务员,但见了县长不用跪了,犯了案也不可随意打你的屁屁了,遇到公事也可直接禀见县领导了,还不会被征徭役,干义务劳动,真正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读书人了。
你经历了“童试”后就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农历八月在省城福州的全省考试--“乡试”,考取了就是“举人”,就是俗说的“中举”,假如你还考了第一名,那就是“解元”。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就是个“解元”。这时你就是个“老爷”了,有当官做公务员的资格了,就可以参加第二年三月在北京举行的由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兼文化部及外交部)主持的全国统一考试--“会试”,考中了就是“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这样你才有机会在四月份参加由中央领导(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后就是“进士”。考第一名的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每届通过“殿试”的进士全国只录取一二百名,比现在的博士难考多了,现代英语中就把“进士”翻译为“Doutor(博士)”。
明清两朝544年间,高中状元的只有203人,其中明代89人,清代114人。按照清朝的考试制度,每年有资格参加院试(也就是考秀才)的全国只有二万多人,以前象妓女、伶人(演员)、公差(警察)、服役(部队里的服务员)因地位卑微,他们的子女是不能参加考试的。状元比大熊猫还稀少,每年能考取秀才的全国也才两千多人,可见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
我们祖先留下的这座大厝挡风避雨庇护了乡人三百多年,终于累倒了,墙颓橼塌,一病不起,住户从最高峰的一百多人锐减为三人,乡人只有在清明冬至或先人忌日祭祀时才会到这大厝来。真是沧海桑田,人去楼空,令人不禁唏嘘。
令人高兴的是乡人面对日益破败的大厝没有逃避,而是商议拆旧原址重建,大家群策群力,战胜许多困难和挫折,在2010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十八)动工,历经两年多的施工建设,于2012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六)落成。
新落成的陈氏公厅在原格局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按照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和规制,将原房间的墙体打通,左右护厝改为走廊,扩大了大厝的使用空间,增强了采光,更加凸显出公厅作为宗族乡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新落成的公厅除了保留闽南古典民居的特点外,还运用现代加工技术打造更加琢美的装饰石雕、砖雕、木雕、影雕及彩绘,得到众多乡邻的好评和赞赏。
传统的闽南建筑为“皇宫起”大厝,其大门上方都会悬挂或雕刻一块标有“堂号”的匾额(我们俗称“丁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宗族的“堂号”或“郡望号”,我们陈氏公厅的大门上就有一块“颍水传芳”的匾额。但我去年参观安溪县陈氏宗祠时见到他们的堂号为“颍川传芳”,“颍水”与“颍川”是否有区别,我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答案。
陈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追封前代圣人舜帝的后裔妫满为“陈侯”(今河南省淮阳县),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去世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我们水头陈氏属“颍川郡”一支,以颍水河(今河南省禹县)得名,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因此,在闽南只要你留意一下大门上方的匾额就能知道这户人家的姓氏。诸如“延陵衍派”―姓吴,“渤海传芳”―姓高,“陇西传芳”―姓李,“九牧衍派”―姓林,“江夏衍派”―姓黄,“开闽传芳”--姓王,“渭水传芳”―姓吕……
我们的祖先究竟是何时来福建的已经无从考证,我曾请教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李非教授,据李老师解析,现在的闽南人历史上从中原有几次较大的南迁。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这部分人大都定居在福州地区。第二次是唐朝初年(669年)跟随“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的河南固始的子弟兵,第三次是公元755-762年躲避“安史之乱”的唐人,还有就是唐光启元年(885年)“开闽圣王”王审知带领固始五千义民入闽这一次。当时唐朝的移民翻越武夷山脉后,发现福州地区已经被“衣冠南渡”讲魏晋“齐语”的福州人占领了,他们只好再往南迁徙到现在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所以说我们现在的闽南话为唐朝时期的官方语言是有历史根据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博士曾在报章上表示,假如杨贵妃从墓地跑出来,她讲的话和我们现在讲的闽南话是一样的。闽南话没有现代汉语的翘舌音和F音,“飞机”我们闽南人会念成“灰机”,“石狮”念成“洗西”,张学友有一首歌《我等到花儿也谢了》,闽南人特别是石狮一带的人唱出来是这个味:“你机不机道,你机不机道,我等到花额也谢了”。唐玄奘翻译佛经时采用的是当时的唐朝普通话,所以我们用闽南话诵念佛经与梵文是最为接近的。
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古代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古汉语和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语言的混合物,是满族人讲的胡式汉语,而不是正宗的汉语。我们形容有人说话没有根据,叫“胡说八道”,古时候少数民族被中原汉人称为“胡人”,少数民族的话汉人听不懂,称之为“胡说”。从特定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其实就是“胡说”。而我们的闽南话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一则关于唐朝官话与闽南话渊源的故事。据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今西藏)国王松赞干布,古时交通不便,公主和迎亲的人马沿着唐蕃古道整整走了一年才抵达拉萨,路途的辛苦不言而喻,而且文成公主从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最为繁华的长安远嫁到荒凉的青藏高原,心里怎么会高兴呢?只有每天傍晚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点笑容,公主用当时的普通话,现在的闽南话问随行的人员:“夹系达罗?”(这是哪里),吐蕃人听不懂公主的话,就问公主的随从,公主每天都会讲一句“夹系达罗”到底是啥意思?随行人员很聪明,随机应变答道:公主是祝大家“吉祥如意”。藏语“扎西德勒”的问候语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说我们闽南人就是唐朝人的后裔,我们现在许多风俗就存有唐朝时候的影子。其中宗祠或公厅的落成仪式不叫“工程完工典礼”,也不叫“启用典礼”,而叫“爹祧”或“晋主”。
如果单从字面解释,“爹”: 祭名。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祧” 本义:祀远祖、始祖之庙。
“晋主”是关乎全村族人兴旺发达、福祸成败、前途命运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有关“晋主”具体日期和人事安排都必须先在我们村的“挡境”神像前“博杯”占卜,神明同意决定后方可着手计划筹备具体的工作。
闽南人除了佛教道教信仰外,民间神明信仰很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挡境神庙”,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民间信仰”有:莆田湄洲妈祖、安溪清水祖师、龙海白礁的保生大帝和南安诗山的广泽尊王(圣王公)。我们村属“泉州南安三十九都清水境”的范围,其“挡境”保护神就是安溪的清水祖师(祖师公)。
“三十九都”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古代区域划分地方的单位名称,称为“都图制”。
“都图制”始设于元代,“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宋时南安分为8个乡,下辖31个里,元代改“乡里”为“都”,明清两代南安分为46都。按这样的计算方法,一个“都”有3600户,一个“州”则有43.2万户,当时的南安县约有16.5万户。现在我们村有红白喜事时仍会沿用这一古老的称谓。
清水祖师真有其人,他是福建永春县小姑乡人(今永春岵山镇铺上村),俗姓陈,名“荣祖”,法号“普足”,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仁宗庆历四年农历正月初六。据明朝《闽书》记载,清水祖师自幼出家,元丰六年,应当地百姓邀请,结庵于安溪清水岩,自是诛茅锄草,岩栖穴处,常来往于建阳、汀溪、漳州等地免费为百姓看病施药,修桥铺路,造福四方,圆寂于宋建中靖国元年,享年57岁。
清水祖师圆寂后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明,每逢危难,有求必应,先后被南宋朝廷四次敕封。据《安溪清水岩志》记载:嘉定元年(1208年)泉州大旱,在求助其它神佛祈雨不应的情况下,抬出清水祖师神像,“为民祈雨,随即沾足”。礼部先后委派仙游县主簿韩淤、长泰县尉何葆实地考察,均以确实“祈祷灵验,惠利及民”上报。嘉定三年(1210年)封牒颁发,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传说祖师神像的鼻子和下巴曾被山寇打断过,后来每次出现天灾人祸时,清水祖师塑像的鼻子就会自行掉落,以示警告。有一次清水祖师绕境,经过某家门前,鼻子突然掉落,当夜该户人家发生火灾,大家传为祖师显灵。参拜祖师的人,如果身体不洁或心里不虔诚,祖师生气,鼻子就掉落。另一传说,祖师塑像曾被山贼挖掉鼻子,虽经修复,自此以后却每有异故,鼻子就会自行掉落,但是所掉落的地方,必定在袍袖里。
通过了清水祖师的“博杯”后,接下来就开始筹备“晋主”当天的工作了。说实话,我们村从未曾经历过这样大场面,工作千头万绪,既要请神谢土,又要敬天祭祖,又要“点主”进牌位,“晋主”后还要宴请陈氏金姑(本村已出嫁的陈氏女儿)、同姓乡邻,及友好村落,我们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真可用“焦头烂额”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境。多亏临村同姓宗亲的支持和帮助,才让我们这场三百年来第一次的“晋主大戏”得以顺利开场。
“晋主仪式”确定于农历十月初六凌晨举行,其实初一就开始预演,就是我们闽南人俗说的“转公饭”,其主要目的是召集乡人一起吃饭,联络感情,商讨和准备“晋主”的各项事宜,我的主要任务就好像电影摄制组的编剧工作,负责“晋主”仪式的程序编写、相关人员的演练及担任仪式司仪,其他宗亲则各司其职,分为外联组、内联组、接待组、采购组、厨房、卫生、安保等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十月初五上午,各家备好“三牲五果”供品到清水祖师庙拜谢神明,及焚香禀报祖先“晋主”的时间。所谓“三牲五果”古代指马牛羊、和板栗、桃、杏、李、枣。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三牲五果”也随之变通和改变,但是“芭乐”这一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水果(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是不可当敬神供品的,据说芭乐的种子吃进肚子后种子不能被胃肠消化,种子随便便排出体外后有可能再发芽生长,能引发这样不洁想象的芭乐当然不能当供品了。
在闽南地区一个村落或人家每遇较重大的喜事都会请神明“镇煞”,或抬出神像巡境,象“晋主”这样隆重的事,如果没有观音菩萨和“挡境”的庇护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接下来是“请神”。抬菩萨和清水祖师轿子的人选是预先“博杯”确认的,能被神明选中来抬轿被视为是一种很荣幸和好运的事。
请清水祖师开启公厅大门后,全村人各持一炷香在道士的带领下到海边的安平桥畔继续“请神”,这回请的是天上诸神,只见道士口中念念有词,请了诸如“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皇五帝”、“三清六御”等等仙职的名字,请这些神仙来帮忙“镇煞”。
据说“傀儡戏”(这种提线木偶闽南语叫“嘉礼戏”)是可以驱鬼镇煞的,所以这次我们也请来一台“傀儡戏”,在“傀儡戏”开演之前,戏台和房屋还有一个“净油火”仪式。
“净油火”时先煮沸一大铁锅花生油,由一人用铁叉托着,一人端酒,在大厅中喷酒下锅,顿时酒落火起,浓烟滚滚。“净油火”路线由上而下,先内后外依次进行,操持的人中途不能说话,也不可以停顿,屋里净火后要赶到屋外,将油锅置放于大门旁,随行的人即在门口燃放鞭炮,意在将屋里的鬼怪等不洁之物驱逐出去。
“傀儡戏”开演时间与“谢土仪式”是同期进行的,这一古老的戏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的属相与当天的“煞星”犯冲,不能观看“谢土仪式”,从而有机会在院子里观赏“傀儡戏”的表演。
戏搬演的是传统经典的“北斗戏”,讲的是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和临水夫人陈靖姑降魔伏妖,扫除种种邪煞,保护宋朝太子长大成人继承皇位的故事。临水夫人陈靖姑福建民间称为“陈夫人”、“注生娘娘”或“婆姐”,是唐代莆田东庄镇象山村人,一尊主管胎儿安全,产妇顺产,降妖伏魔的神明,一位和“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齐名的“陆上女神”,信众遍及26个国家和地区。
道教诸神中有五方五土龙神,分别司职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东方属青,南方属赤,西方属白,北方属黑,中央属黄。他们各司其职,也各有眷属。所以为什么我们建造房屋住宅要举行“动工仪式”,就是人们兴工动土,修前整后,搬沙运石怕有冒犯五方五土龙神,“动工仪式”就是祝告五方五土龙神和他们的眷属、神君神煞暂离本位,以免工人无意中有所冒犯。
工程告竣后理当“谢土”,感谢土府的诸神。
酬谢土神的祭祀仪式“谢土”在整个“晋主仪式”中是场重头戏,可惜我当天因“避冲”不能观摩,我是通过当时拍摄的图片资料和其他宗亲的描述来了解个大概的情景。
“谢土”由“土师”(土建)、“木师”(木匠)、“石师”(石匠)三个大师傅主持道场,上呈黄表,以表酬恩答谢,普请土府及赞扬土府,普渡孤幽。谢土法事圆满,祈求地脉隆昌,男女老少人等平安如意,火盗埋藏,官非不染,灾祸退散,男添百福,女纳千祥,士农工商,前途光明,各家各户,所求皆遂等等的利益。并用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五色锡箔色纸剪成“镜、尺、剪刀、青蛙等图案的“符篆”张贴于四方龙壁上,意为敬谢五方神明。
大厅大梁正下方还要升上一根彩绘有龙凤呈祥图案象征“人丁兴旺”的“丁梁”,厅堂大梁上用裹上插有金花的八卦红布,悬挂粽子、红纸彩条圈、小吉灯、添丁进财袋、香袋、通书等用于镇宅祈福,还要在天井的下水道口立一枞象征“官运亨通”的“官芒”(芦苇)。
当我被允许进入厅堂继续观礼时,“谢土”已告完成,紧接着一项仪式是“筛圆”。我不知道“筛圆”的典故,所谓“筛圆”就是在法师主持下,一群人共同手持围绕一块盛有“汤圆”的竹筛子在厅堂里,一边转圈,一边念着“添丁进财”等吉祥话。据说被神明应允来“筛圆”是十分幸运和有福气的事,“筛圆”的人家将会阖家平安财运滚滚“赚有吃”。我们全村只有四对夫妻通过神明的“博杯”,有资格来参与“筛圆”,“晋主”的当天这八个人也成为全村人羡慕和嫉妒的对象。
祈求“五谷丰登”对于农业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对于“五谷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撒五谷”成了闽南地区佛事或道家法事中常常进行的一个仪式。“五谷”通常指稻、麦、稷、黍、豆五种粮食作物,现在闽南“撒五谷”时则换成稻谷、麦、花生、红枣等食物,还会加入硬币一起撒,据说五谷通阳,能除妖祛邪,身体健康,何况还有可以保佑发财的钱币了。捡到的花生可以吃掉,钱币则要放置在自家佛龛的香炉里,所以“撒五谷”仪式是最为热闹和混乱的。
所谓“晋主”是指宗族中各家各户向祖祠晋奉各自祖先的灵位,灵位的排列先后讲究等级、辈分、声望和地位。这个仪式是重中之重,据说假如“点主官”不是在职或退休的官员,或官阶不够份量,或辈分地位不高,或未经神明应允,或属相与当值“太岁星”犯冲都有可能被“煞”到,但能够成为“点主官”是相当有福分的。其实“晋主”应称为“晋祖”更为贴切一些,《说文解字》说:“晋”为六十四卦之一,表示游魂,于天上矣,本义“上进”; “祖”始庙也,从示而声。
祖先灵位安妥,爹祧礼成后既由神明“博杯”确定的主祭、陪祭代表全体族人举行“祭天仪式”,就是我们俗说的“拜天公”。闽南人除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会“拜天公“外,遇有象结婚、上梁、乔迁等大喜之日都要“拜天公”。
道家认为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总管“三界”(天、地、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牲、饿鬼)的一切阴阳福祸。
有关玉帝的来历有许多版本,民间流传最广的为《诸神传奇》描述的传说: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祥和,后来诸神争斗,人间荒淫,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想在人间寻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做三界大帝,几经探寻,在泰山傲来峰“天生寨”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寨主张友人治民有方,人人和谐幸福,并且为人慈悲,因此便将张友人带回天庭,后来三界众神共同推崇他为“玉皇大帝”
根据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猿心”写道:“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1750劫。每劫该129600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照此计算来推断,玉帝出生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正是地球上恐龙等哺乳动物大繁殖的时期,大家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吧?比那侏罗纪还早。
闽南一带祭拜祖先之前要先拜俗称“土地公”的福德正神。
传说土地公名叫张福德,生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056)二月初二,三十六岁任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体恤百姓,102岁寿终,死后三天颜容不变。据说有一户穷人家用石头围成一个简易的石屋供奉,不久由贫转富,大家都相信是土地公保佑,于是建庙祭祀,尊为“福德正神”。在道教文化里“土地公”为“社神”,是负责管理地方的土地行政(国土局长),兼理财务(财政局长)的基层干部,我们常说“赚土地公钱”就是这个意思。“土地公”与执掌农业生产的“稷神”(五谷神)合称为“社稷”,在古代是国家的象征,人们常用“社稷”比做“江山”语意即源自于此。
在闽南一带土地公被视为财神和福神,以前闽南地区的商家供奉“武财神”赵公元帅或“文财神”陶朱公的很少,几乎每家都供奉土地公为财神,每月的初二、十六都会奉“果盒”烧香,称为“做牙”。二月初二叫“头牙”,十二月十六叫“尾牙”。这些习俗对于北方人来讲可能很陌生,但的确是唐朝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这一习俗其他地方已经失传了。
“尾牙”是商家一年经营活动的“尾声”,这一天要供五味菜或润饼菜祭祀土地公,还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据老人说,以前如果老板来年不想续聘哪个员工,便在筵席上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过了农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就开始年底收账了,但廿五日这天是不能收账的,因这一天是“玉皇三尊巡视诸天”视察众生善恶的日子,即使是债主老板亲自收账,也可能被对方痛骂,甚至挨揍也不能有丝毫怨言。
“祭祖”是经“晋主”请进祖先的灵位、敬天公、敬土地公后的最后一道程序。和前几个程序一样,祭祖仪式中设有“东赞”、“西和”两个司仪,主祭一人,陪祭四人,执事若干,以及颂读《碟谱》的各房子孙代表,上香祭酒,辅以大乐细乐做为祭祀音乐。
闽南民间的大乐细乐延续唐代宫廷音乐的形制,主要乐器有鼓吹(唢呐)、洞箫、笛子、琵琶、二玄、锣、鼓、钹等,其中洞箫又称“尺八”沿用唐箫规制,十目九节,长60公分;琵琶演奏时也保留唐代横抱形制的姿势,称之为“南琶”,与现代北方的竖抱弹奏迥然而异。
依古礼祭奉的三牲五果或香、酒、茶等祭品在祭祀过程中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赋以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词语。比如:三次敬酒分别叫“首举杜康”、“再酌玉液”、“三奉琼浆”,鸡不能称为“鸡”而叫“德禽报晓”,虾叫“红甲泛光”,粉丝叫“经纶诗礼”。。。。。。
“东赞”、“西和”则是两个主持仪式的司仪,执事则配合司仪的工作。如“东赞”呼:进“卧冰求鲤”(鲤鱼,表达孝道),执事把一盘鲤鱼递给主祭人,主祭托盘行礼后递还执事放回供桌,“西和”应:献顺孝齐家;“东赞”呼:进“楚王绝缨”(猪心,表达仁义),“西和”应:献仁义道德。。。。。。
整个“晋主仪式”从11月18日(十月初五)上午的清水祖师庙谢神开始,持续到11月19日凌晨三时才完成。我觉得这是一次充满团结和谐,隆重热闹的盛事,也是一次触摸古代中原文化的亲身体验,但愿这些传统的中华文化可以保留延续薪火相传。
(本文系转载,文章及图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