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明代大同地区的长城经过多次修筑,从宣化到大同西路一千多里的长城沿线上,共修筑了363所烽堆。有了这些烽喉来传递军情,再与长城之上用于巡逻放哨的墙台、用于瞳望射击的敌台、用于攻战和储存武器的战台互相配合起来,遥相呼应,互相声援,形成一条坚固的国防线,它对防御蒙古各部的入侵,维护大同的安全起了很大作用。烽火台是建筑在城墙以外的单独土台子。它是古代专门用来传递军情的信号站。上面备有枪炮,可以四面击敌。台子四周筑以上墙,高四尺,周长三丈二尺,名曰:“护墙”,上面设侯卒把守。每个台与台的间隔距离以火光可见,炮声可闻为宜。台与台遥相呼应,直通京城和较大的防守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网。
每遇敌情,白天燃烟(也称熔),夜间点火(也称烽)互相传递信号。因为狼粪燃烧起来烟很大,可直上云霄,远处容易看见,故烽喉多用狼粪烧烟,因此烽火台也称狼烟台。据《大同县志》记载:“其墩之上除侯卒自持口粮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熔之制:古人昼则播熔,夜则举烽。偶逢风劲,则烟斜而不能示远;值霖雨,则火郁而不能大明。宜于墩台之上立为长竿,分为三等,上悬红灯,以灯数多寡为缓急众寡之侯。所谓红灯者,锻羊角效鱼筑为之,而染以红,遇夜则悬以示众,数百里之间举目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