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赣州市的福寿沟和赣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是古代赣州城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千百年来,在改善赣州百姓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福寿沟是赣州市城区排水系统的总称。尤指宋代形成的排水干道网络的福沟和寿沟,它是赣州古代城市建设中的四大工程(城墙、街道、福寿沟、浮桥)之一。福寿沟中的大部分干道至今仍在使用。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二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无下水的为城西南部的0.3平方公里,即文清路以西,孝义巷以南,古代为小教场,民国时为农田,解放后始形成街市)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由于赣州城区两面临江,排水口直通章贡二江,洪水期间,江水倒灌,造成水患。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建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十二水窗的具体位置在同治《赣州府志》和《赣县志》福寿沟图上注明的有四处:即今赣江路水窗口,八境路新北门、西门口、西门城脚下。另有二处(八境公园和刑祠庙)的结构与水窗相近。其他六处无从查考。
福寿沟是以排雨水为主,雨污合流的合流制下水道,并根据赣州城区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而规划的分区排水制度。大致以文清路为集水面积的分界线。福沟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在这条线以东的沟道属福沟系统,集水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1.6公里,通过水窗口、刑祠庙、八境公园3个出口流入贡江和八境路(北门)出水口注入章江。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在这条线以西、以北的属寿沟系统,集水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公里,通过西门口、城脚下2个出水口经过护城濠排入章江,概括起来是:“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宋代的福寿沟为矩形断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以砖,复以石”,这是它的另一个特点。以后在维修过程中,有的沟段(如厚德路)改了砖拱结构,但大部分仍保留砖沟墙、条石盖板的结构形式。在现存沟道中,最大的宽1米,深1.6米;最小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所记载的基本一致。福寿沟第三个特点是和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又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这也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其作用延续到现在。
福寿沟建成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确是一大壮举。九百多年来,福寿沟为赣州市民造福,在城市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