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指南 > 游记攻略 > 正文

奥斯陆:回“享”于维尔兰雕塑公园

创建时间:2012-08-24
关键词:挪威,奥斯陆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座举世闻名的雕塑公园(维尔兰公园),这里,鸟语花香,万柳红枝。

  维尔兰公园占地485亩,公园里的150组群雕,包括192座雕塑和650个浮雕全部由挪威雕塑家Gustav Vigeland独立完成,前后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他去世时为止。奥斯陆市政府为向这位雕塑大师致敬,特意把这座公园命名为维尔兰(Vigeland)雕塑公园,还把他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楼房辟为博物馆,陈列了他的数千座雕塑和上万幅素描作品。

  踏入公园的大门,迎面是一条长850米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排列着公园的主题——人生。人们踏着碧绿的草坪步入人生的氛围。象征希望的绿色,仿佛预示着这是生命的第一步。人们也是轻轻地漫步在这块草坪上,细细地品味着人生的意义。

  草地尽头连接着一座桥。桥的入口两旁是两个高高的花岗岩石柱,桥那边也有对称的两个,它们描绘的是人与魔鬼抗争的情景,这与桥上表现生活中的温馨和乐趣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桥的栏杆是花岗岩质地,桥面很宽,可以容四辆大货车并排走。这栏杆和雕塑其实不是和桥体同时建造的。桥身完成于1914年,而栏杆、雕塑是从1925年动工,花了八年才完成。桥上共有58座青铜雕塑,其主题是家庭的亲情关系,讲述了人从孩童到年老的成长道路,儿童的天真无邪、少年的放任不羁,青年的彷徨思考,中年的坚强稳重,以及老年时的天伦和沧桑,都浓缩在这段长不过百米的桥上,相信不同年龄的人走在这桥上,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这座桥是公园里最早的建筑,早在公园的其他部分还处于待建阶段时,桥体就已对公众开放。

 

  这个站立的小孩让我回忆起了童年时代。他仿佛是刚刚在地上摆弄一些泥巴,然后被大人一声呵斥,一脸无辜地站起来,茫然地不知等待着的会是什么样的“下场”;或者又像是受到了什么吸引,注意力被牵到了远方,他一面好奇地注视着,一面还在有意无意地搓着手上的污渍。

  愤怒的小孩(Sinnataggen),被称为园里最传神的作品。站在旁边,就好像可以听到他声嘶力竭的哭闹,看到他气急败坏的握拳跺脚。这个情景是那么似曾相识,孩童的稚气纯真简直就是他们的杀手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看到这个任性的小孩心中倒会有点疼爱,有点怜惜。生活中的小乐章,往往会让人由衷地微。

  喷泉是公园景观的第三部分。这个喷泉在整个公园的全部雕塑作品中具有最长的历史。喷泉的模型于1906年展出后受到极大的欢迎,市政府却对把它摆放在何处举棋不定,曾经考虑过国会门前或皇家花园里,结果都不被采纳。直到1924年,市政府把这一大块维尔兰区域划归雕塑家独立支配后,喷泉才算是找到了它的最终归宿。但是喷泉周围的辅助雕塑却是多次修改,到1947年才告完成。由此可以看到雕塑家付出的心血。

  喷泉的主体是六个手托巨盆的力士,清水从他们的头顶喷薄而下,像是给他们罩了层轻纱。力士的背影充满着力量,因为他们托举着的是一股生命之泉,它看似轻柔,实际上却很沉重。这股泉水倾泻下来,灌溉着环绕在它周围的二十棵生命之树。每一棵树冠之下,雕塑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按照顺时针顺序,从摇篮里的婴儿,依次走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历经人生的喜怒哀乐,最后走向死亡,回归于自然,那便是一棵枯枝,即将衰败于尘土。

  但是当我们循着死亡之树继续往前环游时,却又看到了一棵爬满孩童的树。孩子们兴高采烈,自由自在,树上洋溢着欢声笑语,新的生机又开始了。生老病死原是自然的一个循环,从死亡降临的地方,又开始了新的生命。人们在地球上生存,就是维持着这样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况且,我们有无尽的生命之泉可以滋润,有宽厚的生命之树可以遮荫,其实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享受这一份自然的礼物。

  水池四周的地上,雕塑家还意味深长地用黑白花岗岩镶嵌了一个迷宫,人们在环游生命之树时,就踏入了这个谜宫。人在生命的循环之中,就如同行进在一个迷宫里,会有挫折,会四处碰壁,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只要小心你的步伐,只要不断地寻找方向,就总会有一条前进的路,就可以最终胜利地完成这个循环。

  要走出这个迷宫,得拐500个弯,步行3公里,花45分钟时间。雕塑家何尝不是煞费苦心地在这里给所有的参观者耐心地讲解人生这个永恒的话题呢?

  经过一道铁门,就进入了公园的主题区——生命之柱,这也是整个公园中最为著名的部分。铁门圈起的是一个宽广的区域,一根高17米的花岗岩石柱,被36组群雕环绕在中心。群雕分12条射线星型散布,每一条射线都指示了人生所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场景,有成长的烦恼,有父辈的教诲,有朋友的扶持,有恋人的亲密,有家庭的温馨,有天伦的快乐,还有生活的忧虑和年老的孤独。

 

  我喜欢这一条表现家庭的射线。我所理解的这条射线,描述的是人的繁衍。我们先看到一个母亲慈爱地呵护着怀中的孩子们;然后,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孩子;再往上,母亲怀里的孩子们,形成了众多的分支,于是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无忧无虑、生气勃勃的下一代,组合成一个大家庭。人就是这样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轮回,然后生生不息。沿着台阶向上,细细领会每一条线上的含义,仿佛就是在温习一段人生旅程。也许我们正处在某一条生命线的某一点上,于是我们会在它面前驻足,看看它前后的路,是回忆,或是畅想,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感悟。

  就在这一条人生射线上,这是一个及其温馨的场面。它显示的是家庭中温暖的亲。年轻的父母温柔而牢固地拥着怀里熟睡的小孩,小孩和父母巨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娇嫩而脆弱,但是从他那熟睡的姿态,我们却可以感觉到安全。父亲充满爱意地凝视着小孩,仿佛在注视着一个希望;我们看不到母亲的眼神,但却可以看到她在用一个母亲惯有的方式,脸颊轻轻地贴在小孩的头顶,像是在感受小孩轻柔的呼吸。

  作为园区的最高点,生命之柱本身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升华。这是一个由一块完整独立的花岗岩巨石雕刻而成的作品。上面共有121个人像,光是它的方型底座就有3米高。这座雕塑建模于1919年,用六年的时间设计定型。然后在1927年,一整块几百吨重的巨型花岗岩经由奥斯陆峡湾运送到这里,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从1929年开始,直到1943年,三位工匠历经14年时间,才最终把雕塑家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

  它就像一座图腾之柱,人们却必须仰视才见,这也是设计者的匠心之一吧,因为人们只有在抬头观望的时候,心里才会产生尊重和敬畏。如果说前面的喷泉和生命线展现的是生命的轮回,表现了人的宿命,那么这个生命之柱则表现了人的希望和抗争的一面。从柱底的人的沉沦开始,人们缓缓复苏起来,由下而上,人体的姿态也在不断地向上攀援,仿佛受了一种力量的召唤。当然在他们攀升的过程中,也出现有悲观和绝望的影子,但他们夹杂在那些渴望和向往的人群当中,人和人彼此紧靠,彼此扶助,涌向天堂。这个生命之柱基本上可以算是对园区寓意的一个最高提示。

  走下生命之柱的平台,出现的是一个日晷。我一开始不明白它的含义,因为这一座非人体雕塑的突然出现,似乎是破坏了这一路行来的气氛。但看到远处的环型雕塑,我心里突然开了窍。

  众所周知,日晷是个记时的工具。远处的环型雕塑就像一个句号,日晷放置在生命之柱的后面,仿佛是一个时间的坐标,句号前的那条笔直的坡道和层次的台阶就形如一个带有波纹的破折号,意即当人们思索完生命的沉重后,要从这里开始好好计算一下未来的道路了,毕竟我们离那完美的终点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也不必心灰意冷,放眼看看,天是那么蓝,草是那么绿,那嵌在白云中间的,不就像是个迎接勇士的花环吗!

  按照中国的“画龙点睛”之说,这个位于公园轴线末端的“句点”,就是整个公园的眼睛。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男人、女人和孩子,组成了这个花环,生命由此而多姿多彩;他们彼此相连,互相牵引,生命由此而圆满充实。

  人们从一条人生大道走到了这里,历数坎坷和风雨,细数幻想和希望,其实莫不都在表明,人们一直都在努力地画着这样的一个圆,而从这个圆里,可以组合出来的人生经历,又真是太多太多了。

  人生之路在整座公园中只占了一小部分面积,但是由大道向两边扩展的宽敞的草坪和茂盛的枫林却给人以漫步遐想和回味的空间。

  一个人的生命在这地球上可能只是一小点,但他却可以成为这一片美丽中的一颗点缀,当我们在人生大道上迷失时,不妨向路旁望一望,从这一片广阔当中,去获取新的力量。我敬佩奥斯陆市政局能够放心地把这一大片土地交由雕塑家来规划,并且让他完成自己创意的魄力。

  公园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陆续开放的,其起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八和十九世纪之交。Vigeland大师完全独立地完成了公园内所有雕塑的实物造型,还有公园的整体设计。雕刻和青铜铸造则大多是工匠们的心血。雕刻家本人却没有活到公园完成的1950年,也正因如此,大师对公园的很多创意直到今天也没有能最终实现。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妨碍这个公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公园。

更多 相关游记攻略
更多 旅游线路推荐